五年栉风沐雨,步履铿锵,步伐矫健。
五年砥砺奋进,硕果累累,成就辉煌。
时光如水,不舍昼夜,这是一场充满着智慧与勇气的创新探路,这是一场消灭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硬战。五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小小片段,却因为期间的不凡和奋进而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自从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苏仙区党员干部们走进广袤的农村大地,奔走在田间地头,怀着“决不让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信念,他们用双脚为群众丈量出脱贫致富之路。
一切力量围绕脱贫转,一切措施围绕脱贫上,一切工作围绕脱贫干!
苏仙区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首要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紧扣脱贫标准,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全面贯彻“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狠抓“三个落实”。
如今,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全区3855户1041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省委省政府对县市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进入“好”的行列。2018年、2019年连续2年排全市非贫困县第一名。
在脱贫攻坚一线,苏仙区广大干部群众对标全面小康,凝心聚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交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党建+产业”让苏仙区走出促脱贫好路子
什么是高质量脱贫?就是必须要使出超常之力,采取超常之举,一个都不能少。
为精准施策拔穷根,攻克最后的堡垒,苏仙区在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党建+产业”模式,提供了富有成效的“苏仙经验”和“苏仙样板”,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鲜美的鱼香味搭配简约的三国时期建筑风格,位于湖南郴州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的凤楚传奇鱼粉文化传承基地,每到清晨便人山人海,乡里乡亲、路过司机等纷纷上门,品尝当地特色的鱼粉早餐。
作为苏仙区积极实施“党建+产业”促脱贫模式的一个缩影,该基地每月接待食客约1万人次,经营收入逾30万元。
脱贫成色怎么样,质量高不高,关键在基层组织,核心在产业帮扶。苏仙区积极实施”党建+产业”促脱贫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脱贫优势。
“凤楚传奇鱼粉文化传承基地是栖凤渡镇瓦灶村党支部引进的一个农业产业项目。”瓦灶村党支部书记邓云飞介绍,该村党支部通过与基地合作,组织党员、群众进行学习培训,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水稻、鱼、辣椒、姜规模化种养殖,形成了一条集鱼粉生产、加工、外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同时,为了促进鱼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该村党支部抢抓发展机遇,成立了由村集体入股、凤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郴州瓦灶凤楚传奇乡村旅游服务公司,专门负责策划包装区域旅游项目和路线开发。
在将湘郴栖凤渡鱼粉、凤楚传奇等在湖南或全国有影响力的绿色本土特色品牌培植成非公企业党组织典型的同时,苏仙区采取“党支部+互联网+贫困户”的模式,灵活运用技能培训、招商引资、农民入股、家庭农产带动等方式,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布局,壮大规模特色扶贫产业。
五盖山镇重点发展红薯种植及加工、高山蔬菜种植产业;良田镇重点发展“稻+鱼”种养、金朵高山菊、葡萄、茶叶种植产业;许家洞镇重点发展烤烟、葡萄种植产业;五里牌镇重点发展烤烟、优质水稻产业......苏仙八镇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贫困户日子越过越好。
扶贫“小车间”托起致富“大舞台”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直接有效的脱贫方式。
为贫困户找饭碗、造饭碗,苏仙区积极探索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地就近就业模式,通过精准摸排、精准开发、精准扶持、精准管理,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需求,让贫困群众出门就上班、脱贫有奔头。
“老头子,我带崽上班去啦。”4月1日9点,在位于苏仙区飞天山镇和平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黄庚招照顾老伴和儿子吃完早餐,领着儿子下楼,走进一楼扶贫车间,坐在工作台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固定、穿线、绕线……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一个个“小零件”在灵巧的指尖翻转。黄庚招开心地说:“我一分钟可以做7、8个,按件计费,一天有30多块钱,儿子一天可以做10来块钱,我们一个月可以拿1000多块钱工资。下楼上班,上楼照顾家里,真好!”
今年61岁的黄庚招是苏仙区飞天山镇两江口瑶族村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66岁,身体不好,痛风、胃病;41岁的儿子,耳聋、智力障碍,没读过书,也没有结婚。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一家人从偏远山区,搬到山下的和平村。
黄庚招告诉记者,丈夫年纪大了,打工没人要;儿子出去连路都找不到。幸好村里开起了扶贫车间,她带着儿子,一边务工,一边照顾家里。靠着勤劳的双手,他们有信心增加收入,不再返贫。
扶贫车间负责人曹秀兰介绍,厂里17名工人,都是来自两江口瑶族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他们大多像黄庚招一样,家里、务工两头顾,还有的干脆把零件领回家加工。
曹秀兰也是贫困户,2016年,两口子通过务工,脱了贫。为了帮助其他贫困户,2018年,两口子从台达电子领回电子元件,交给有意愿的贫困户加工。后来,加入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一、两个人增加到十多个人。
记者从苏仙区扶贫办了解到,为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该区共开办24个扶贫车间,全是手工艺品制作、电子配件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所有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就近吸纳近2000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36人。
“纪检铁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有一群人,他们手持“利剑”,全力护航脱贫攻坚。在山里、田里、地里、林里,都有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
决不让一个孩子辍学,解决资金趴帐难题,开展廉情访谈活动,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织密监督执纪网,护航脱贫攻坚战,苏仙纪检监察人一直在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真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钱还能退给我们,感谢纪委监委的同志给老百姓主持公道!”今年6月,苏仙区白露塘镇麻田村13年前的移民扶持资金共计13.62万元悉数按政策规定退还到移民户手上。
在许家洞镇马头岭村村民肖冬平家里,区纪委督查工作人员正在细致的问询其帮扶工作意见,核对帮扶政策以及资金的落实情况。“满意满意!非常满意!”面对问询,肖冬平很是高兴地回答。肖冬平曾因贫困,一度借住其弟弟家中,随着相关帮扶政策的落地,肖冬平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并通过危房改造住上了新房。
“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纪委监委就跟踪问效到哪里。”苏仙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区纪委监委深化扶贫领域腐败与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联点督查和入村督查“回头看”,强化扶贫领域信访举报问题动态“清零”,着重对政策落实不力、扶贫工作不实、干部作风漂浮,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问题,甚至对扶贫资金项目“下黑手、动奶酪”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形成有力震慑,以严明的纪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近3年来,全区扶贫领域累计问责153人次;追缴资金354.7万元,返还群众资金237.4万元。
回首过往,脱贫攻坚结下累累硕果;放眼未来,巩固脱贫更需久久为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苏仙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继续抓实脱贫后续巩固提升,持续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全力以赴决胜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圆梦全面小康,奋力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仙新篇章!
来源:苏仙发布
编辑:唐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