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10月31日讯(通讯员 王青松 李丽华)10月31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重现在北湖区安和街道安和村。村民邓雄芬与邻居谢万雄争吵了近三个月的屋檐占用公用地纠纷案,在街道、村两级多次介入调处后,双方握手言和。这是北湖区安和街道利用“三微三化”探索社会多元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北湖区安和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涉及征地、拆迁等各类矛盾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稳定因素多。本着“治理无盲点、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按照“防范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版”的工作思路,确立了“多元化解,和谐清淤”的理念,通过网格化“微服务”、社会化“微治理”、多元化“微调解”, 有效弥补社会和谐平安的民生短板,全街道居民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明显提升。
法律宣传进村、进社区,提升居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资料图)。
网格化管理, “微服务”实现“大民生”
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将“微服务”贯穿网格网络纵横,形成联动合力,实现服务民生的快捷高效,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按照村路巷道定界、幅度适中、无缝覆盖、动态调整、便于管理的要求,将村(社区)划分为二级网格,以村(社区)管辖范围设置一级网格,配备一名驻村辅警兼网格管理员。以30~80户为界定共设置了159个二级网格,配备网格长、小组长、网格信息员,将各类民生服务项目实现网格内服务,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建立网格服务机制和网格排查化解机制,在网格内推行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办理小事务、解决小问题、整治小环境的“六小”微服务。组织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各类隐患和矛盾纠纷日排查,做到“民生服务限时办理、社情民意随时收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重大事件按时报告”。通过村(居)民自治的方式,利用合约管理的模式,搭建了村(居)民联防系统,推行“我为别人守一夜,别人为我守一年”的邻里守望制度。
征求意见进村组、进社区,提升居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意见建设(资料图)。
社会化服务,“微治理”构建“大平安”
采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承担的方式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并纳入网格信息平台管理,确保发案下降、纠纷减少、事件少发、群众满意、社会平安。建立6村1社区的村辅警工作队伍,以村(社区)为单位配备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联防队伍7支83人,在治安、维稳、信访等信息员的基础上,将保洁员、小组长纳入到治安信息员队伍,形成网中有网、层层设防的信息网络。
深化村村联防、组组联防制度,特别是在属山区的新田岭村,广泛发动群众通过“专群结合”的方式,结合鸣锣喊话制度,参与治安联防纠纷联治,完善群防群治防控网。通过发放宣传册、举办培训班和五户联结机制,加大农用车非法载人整治力度,确保农用车主遵守操作规程。逐步完善“安全防范法制教育网络”,在村(社区)建立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务,推进“菜单普法”“微信普法”,不断增强居民群众法制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村民治安巡逻,推行“我为别人守一夜、别人为我守一年”的邻里守望制度。
多元温馨化解,“微调解”成就“大和谐”
建立健全纵向覆盖街道、村(社区)、组,横向覆盖各领域、各行业的调解主体网络,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按照网格管理员→调解员→调解主任→村主任的梯次层面,充分利用每一层级自下而上梯次化解社会矛盾。根据行业和纠纷的不同特点,组建移民安置、山林水土、医疗事故等多个专家组,对有关专门性重大疑难问题和历年遗留的信访积案逐个进行“问诊”“清理”,今年内,处理积案难案17件。
创新符合安和特色的五老调解法,每村(社区)选聘5-8名“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模范”为“五老”调解员,发挥“五老”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在不突破法律底线的基础上,与家族调解法相融合,并纳入村规民约的范畴,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让纠纷双方当事人自主选择其中“五老”调解员为他们化解争议。2017年以来,通过五老调解化解矛盾纠纷89件,调解成功率为95%。
2016年以来,北湖区安和街道信访问题下降,社会秩序实现大治,刑事、治安发案连续四年持续下降,无一件群体性事件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工作的满意度连年攀升。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王青松 李丽华
编辑:欧群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