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8日讯(通讯员 李川)“老头子,我带崽上班去啦。”4月8日9点,在位于郴州苏仙区飞天山镇和平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黄庚招照顾老伴和儿子吃完早餐,领着儿子下楼,走进一楼扶贫车间,坐在工作台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固定、穿线、绕线……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一个个“小零件”在灵巧的指尖翻转。黄庚招开心地说:“我一分钟可以做7、8个,按件计费,一天有30多块钱,儿子一天可以做10来块钱,我们一个月可以拿1000多块钱工资。下楼上班,上楼照顾家里,真好!”
今年61岁的黄庚招是苏仙区飞天山镇两江口瑶族村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66岁,身体不好,痛风、胃病;41岁的儿子,耳聋、智力障碍,没读过书,也没有结婚。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一家人从偏远山区,搬到山下的和平村。
黄庚招告诉记者,丈夫年纪大了,打工没人要;儿子出去连路都找不到。幸好村里开起了扶贫车间,她带着儿子,一边务工,一边照顾家里。靠着勤劳的双手,他们有信心增加收入,不再返贫。
扶贫车间负责人曹秀兰介绍,厂里17名工人,都是来自两江口瑶族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他们大多像黄庚招一样,家里、务工两头顾,还有的干脆把零件领回家加工。
曹秀兰也是贫困户,2016年,两口子通过务工,脱了贫。为了帮助其他贫困户,2018年,两口子从台达电子领回电子元件,交给有意愿的贫困户加工。后来,加入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一、两个人增加到十多个人。
村主任李辉介绍,村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迁群众127户,404人。怎么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解决就业是关键,而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是除了外出务工、产业基地、合作社就业以外的另一种有效就业途径。村里看到曹秀兰的作坊越办越大,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就想着帮她扩大规模,发展扶贫车间。
村里先后投入5万元,为扶贫车间购买设施设备,装上了空调。工人们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都愿意来上班增加收入。熟练的工人,一个月可拿2000多元工资。
为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苏仙区共开办13个扶贫车间,全是手工艺品制作、电子配件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所有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就近吸纳近2000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00余人。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川
编辑:龙芳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