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正和镇交粮口新村。(欧阳常海/摄)
红网时刻郴州9月24日讯(通讯员 骆国平 肖井冬)仲秋时节,走进桂阳县仁义镇五美村,眼前所见恰似一幅田园风光画,静谧舒适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阵阵清爽的秋风吹过,留下淡淡的稻香让人心旷神怡。如今,在蓉城大地上,“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的乡村面貌写照越来越常见。
近年来,桂阳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域推进,扎实开展“大整治、大拆违、大清扫”三大行动,走出了一条桂阳特色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之路。常态化推进“大整治、大拆违、大清扫”系列举措,极大提高了辖区乡村的“颜值”,增强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桂阳县新农村。(欧阳常海/摄)
拆废撤旧 美丽乡村拓空间增颜值
“把废旧杂房拆除后,我们就不用再为没有建房用地发愁了。”9月5日,仁义镇五美村村民朱细国正在修建自己的新房子,看着已经搭建好的房屋结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过去,在桂阳烤房、猪圈、旱厕、杂房是农户居家“标配”,如今随着桂阳“三大攻坚”的完成,他们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呈现。五美村辖16个自然村,有820户3400余人。这个以烟叶和水稻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落,废旧的烤烟房和杂房有近千余栋,零零星星地布罗在各个角落里,占用建房面积的同时,还影响着整个村的村容村貌。
面对“建房用地少、废旧杂房多”的尴尬局面,五美村积极响应县里的“大整治、大拆违、大清扫”行动,拆除废旧房屋800余栋,腾出空地1万余平方米。
按照“拆旧用旧、美化村庄”原则,五美村在腾出的大片空地上修建休闲游园和公共杂房,统一规划建设农村住宅,并对零散的小块用地进行复垦,用于种植蔬菜和果树。
“废旧杂房拆除后,我们村的绿化用地多了,道路宽了,环境好多了。”五美村村民朱阳发看到村里近年来的变化,打从心里高兴。
拆废建新,因地制宜共建美丽家乡,这已经成为了桂阳老百姓的共同认识。
正和镇朝阳村李家组是红军长征“夜宿梨山”故事的发生地,当地村民为了纪念当年红六军团长征“夜宿梨山,秋毫无犯”这段佳话,拆除了村里危旧杂房、旱厕共56栋,腾出空地2000余平方米用来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
“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村里的这个决定我举双手赞成。”李家组村民李安田听说村里要在腾出的空地上建设“夜宿梨山”纪念基地,心中甚是欣慰。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桂阳县结合农村规范建房、土地增加挂钩、“空心村”改造等工作,按照“属地管理、村民主体、整合项目、拆治并重”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废旧房舍危房的行动,并利用拆除的建筑垃圾铺筑机耕道,为后续复垦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桂阳县进一步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的审批程序,坚持“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的原则,按照“六有、三禁止、五到场”工作流程,严格把好公示关、勘查关、审查关、批准关、验收关、发证关;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合监管制度,对违规建房行为进行打击,确保农村新建住宅规范化、标准化。
截至目前,桂阳县累计拆除废弃杂房48.9万平方米,腾出建房面积44.18万平方米,复垦面积9.7万平方米,改造“空心村”68个、农村住宅2046套。
桂阳县敖泉镇太平村塘家门组。(雷四清/摄)
每月一日清 “门前三包”走进乡村百姓家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是昔日农村环境状况的一个生动描述,现在走进桂阳乡村这一切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美丽村庄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彻底改变脏乱差,美化环境靠大家”……像这样“接地气”的宣传标语在桂阳农村随处可见,文化上墙,各有千秋。
走进桂阳县敖泉镇太平村塘家门组,“干净、卫生、整洁、舒适”这四个词会浮现在每个人的脑海。
塘家门组共有88户346人,村内的房屋整齐划一,4条硬化的主干道路干净整洁,两座小游园草木茂盛,村前的鱼塘在落日的余晖下波光粼粼,在这里我们找不到生活垃圾的任何踪迹。
塘家门组组长雷运成介绍,为了维护村庄的环境卫生,该村组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相关政策补助聘请了3名保洁员,把维护好环境卫生写入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了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并每月组织村民开展一次大清扫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中来,我们积极响应县里的号召,在村组之间开展‘每月一日清,全民搞卫生’大评比活动。”太平村村支书罗文忠介绍,该村成立了创卫爱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评比标准,对全村21个组进行卫生评分,每个月都会张榜公示各个村组的卫生情况,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热情大幅提升。
今年6月以来,桂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每月一日清,全民搞卫生”大评比活动,确定每个月26日为活动评比日,采取县评乡、乡评村、村评户的方式,实行每月一督导、每月一排位、每月一通报、每月一奖惩,形成了全民参与清扫活动,人人争当保洁员的良好局面。
桂阳县以城乡统筹为总揽,遵循“政府引导、村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原则,坚持整治与建设并举,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工作,目前累计组建了村级保洁队伍399个,聘请农村保洁员5000余名,发放户用垃圾桶5万余个。
整治好农村环境,垃圾处理是关键,在做到“垃圾有人清”的同时,更要做到“垃圾有人管”。
“其实每个人都是喜欢干净卫生的环境,如果村里的垃圾不及时清运走,那再怎么清扫村里的卫生都不会好。”樟市镇甫口村中留组组长杨小海说,该组修建了4个垃圾池,每周镇里都会派车辆过来清运,确保了村庄环境能够长期保持干净整洁。
为了更好地管理村组的垃圾,杨小海还组织党员干部开始学习“垃圾分类”这门学问,并走家串户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近年来,桂阳不断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共新添置可卸式垃圾清运车40台、拖拉机100余台,封闭式垃圾箱895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3000余个,新建村级垃圾收集点和垃圾转运场1200余个、乡镇垃圾收转站9个、农村垃圾卫生焚烧闷化炉10座,确保农村垃圾“有家可归”。
通过“户分类、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和“户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桂阳县每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3万余吨,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桂阳县仁义镇白云村。(欧阳常海/摄)
“厕所革命” 因势利导破解大难题
“以前老家的厕所就是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经常臭气冲天、蝇蛆成群,又脏又臭。”桂阳县正和镇和谐村村民张云财想起以前在村子里的“如厕”记忆,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这两年我们把村里的旱厕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建设了4个村级卫生公厕,完成户改厕80余户,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和谐村村主任李斌说。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一直以来,大大小小的如厕问题一直困扰着老百姓。作为一个人口达到96万的农业大县,桂阳县的“厕所革命”更是关乎成千上万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
在仁义镇白云村正立组,村民刘杭家里最近修建好的化粪池上写着一个编号:“2019.02.001”,这表明他们家是该镇进行户改厕工作的第二个示范点的第一户人家。
“以前我们一家人上厕所都是去村里的公厕,虽然也很卫生,但是多少有点不方便。”刘杭表示,如今家人再也不必为“三急”着急了。
正立村组组长刘三福介绍,该组2014年就已经对旱厕进行了全面清除,并且修建好了6个蹲位的冲水式公厕,村里的卫生得到极大改善。为了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该组今年积极进行户改厕行动,鼓励家中尚未修建独立卫生间的农户腾出空房或空地改建厕所,让每家每户都能够从容“如厕”。
“在户改厕行动中,我们统一标准,修建的化粪池必须具备净化功能,能够将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刘三福说,该村组计划在今年内实现家家户户都有标准的独立卫生间。
“我女儿在深圳工作,过去逢年过节回家总是住在县城,上厕所是最让她烦心的事之一,她是回乡不回家,晚上住县城宾馆,白天在家里。现在她要我去深圳住,我还不去了!”敖泉镇太平村塘家门的邓四龙谈到村里的环境变化时,讲起他女儿的一件趣事。
桂阳县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在实施中做到整村改、连片改、示范改,相继出台了《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各个乡镇(街道)的年度目标和任务,把农村“厕所革命”纳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和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各村的条件不同稳步推进,逐步将农村“厕所革命”向纵深推进。
同时,为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工作落地,桂阳县财政还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农村“厕所革命”进行奖补,有效发挥政府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推进公厕和户改厕,实现农村治污。
目前,自“厕所革命”启动以来,桂阳县累计完成新建村级公厕103座,户改厕12700余户,农村卫生户厕率达到72%。
来源:红网
作者:骆国平 肖井冬
编辑:欧群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