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历史文化厚重,源远流长。岁月流金,千百年过去,矿冶文化、郡县文化、古村文化、戏曲文化在桂阳这片土地上依旧熠熠生辉!
千年矿都——这是一方宝藏之域
桂阳素有“八宝之地”的美誉。天然的矿产资源禀赋是古代桂阳率先崛起的根本原因,桂阳矿冶史就是一部桂阳发展史,也是桂阳城市发展史,桂阳城堪称中国资源型城市活化石。
《汉书 · 地理志》载:“桂阳郡……有金官”。“金官”是西汉矿产官署机构,从现有资料看,“金官”为江南唯一,属桂阳郡独有。金官的设立标志着桂阳是中国古代最早综合开发有色多金属的地方之一。唐朝沿袭“金官”之制设“桂阳监”,兼掌矿冶和铸钱。此后,各个封建王朝都重视对桂阳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清代前期,桂阳荣膺“十万矿税之利”的美誉,一度成为湖南矿业中心,铜、铅、锌产量巨大。如今,黄沙坪、宝山等矿山依旧生机勃勃,流金淌银,为国家贡献着财富。
数千年的矿业活动给桂阳留下了宝山、黄沙坪、曲木、万金窝等大量古老矿山遗址,留下了锦里、陡岭下、桐木岭、绿紫坳、盘家等许多的冶炼遗址。桂阳桐木岭遗址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上千年的矿业活动丰富了桂阳文化元素。魏、肖、刘、何、廖、邓、曹、李、彭等姓氏族谱上记录了祖先办矿的传奇经历;矿商何植苕打狗散场最后却神奇发家的故事流传大街小巷。矿山文化——三堂信仰在民间影响深远。《烹丁歌》《开垅行》《大凑山赋并序》等诗文或感天动地或气势宏大,充满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
千年古郡——这是一部宏大史诗
得益于矿冶资源禀赋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国历史上各个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桂阳的管理。兴旺的矿业是桂阳行政建制确立与巩固的根本原因,稳定的桂阳行政建制又促进了桂阳矿业的持续与蓬勃发展。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朝初立,于长沙郡南置桂阳郡。南越国赵佗接受汉高祖的印绶,臣属于汉朝。前183年,吕后对南越国禁绝关市,禁止金铁田器、马牛羊输越,“即予,予牡,毋予牝”。于是赵佗和汉朝决裂,自号为“南武帝”,并出兵攻打长沙国。元鼎五年秋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部出桂阳,汇其他各路大军平定南越国。之后桂阳郡领十二县,雄跨今天的湘南粤北。
三国时期,孙权刘备势力争夺桂阳,上演了赵子龙计取桂阳的好戏。东晋永昌元年(322),陶侃在桂阳郡侨置平阳县、平阳郡。隋开皇九年(589),平阳郡、平阳县俱废。萧铣复置平阳县。唐元和三年(808),复置桂阳监于平阳城,掌矿冶铸铜钱。
天佑元年(904)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监开始成为行政实体。五代天福初年(936年),撤平阳、临武二县并入桂阳监。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桂阳监升为桂阳军,成为军事意义凸显的州级特别政区。
元至元十四年(1277),桂阳军升为桂阳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桂阳路为桂阳府。明洪武九年(1376),桂阳府降为桂阳州,隶衡州府,统临武、蓝山县。
清雍正十年(1732)升桂阳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撤郴州之桂阳县复名为汝城县,撤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
刀光剑影,改朝换代,历史车轮滚滚。舂陵大地经历了郡、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等诸多行政区划,但“桂阳”的大旗始终悬挂在桂阳城头,在北风南熏中猎猎作响。大浪淘沙,桂阳留名!古郡桂阳可谓“郡县经典”。
千年民居——这是一片和谐家园
桂阳人杰地灵,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1964年,湖南省地质勘查队发现了上龙泉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址,采集到一枚刻纹骨锥,由此可知,两万年前古人就在这里追逐捕猎,穿针引线。2011年11月,省文物考古所在千家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包括精美白陶在内的大批文物,它告诉我们,8000年前古人就在舂陵江畔撒网捕鱼,燃起炊烟。2018年12月刘家岭壁画墓陈列馆开馆,精美壁画和出土钱币透露历史信息告诉我们,北宋时期桂阳已经产业兴旺。桂阳,从远古走来,演绎成一曲曼妙的田园牧歌。
桂阳先辈筚路蓝缕来到这片土地上,在这里开庄立户,开荒僻壤,辛勤耕种,他们敬畏自然,和睦邻里,共建了桂阳这片绵延千年的和谐家园。
千百年来桂阳形成了一批颇有特色的湘南古村落,如阳山、庙下、筱塘、昭金、魏家、锦湖、大湾、长乐、下溪、陈溪等。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聚族而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前水后山,山环水抱,古木成荫,充满儒家的博爱,道家的超然,法家的规矩。古民居建筑既有徽派风格,又有客家的影子。曹门精美,宗祠宏大,民居古朴。马头墙威武,窗花灵动,石雕古朴,粉墙黛瓦。一巷一沟,一砖一瓦,一柱一梁,一草一木,一牌一匾,石板街巷,天井阁楼,自有乾坤,充盈着古人智慧,寄托着古人的梦想。穿行于古村手抚斑驳墙壁,岁月沧桑,仿佛时间凝固。
千年戏曲——这是一片欢乐大地
李白诗云“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古代桂阳人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追求精神生活的丰盈,留下了丰富的戏曲文化。明清以来,桂阳戏曲尤其以花灯、昆曲、祁剧最为繁荣。
桂阳花灯也称花鼓,又称调,是桂阳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花灯朴实无华,学习容易,十分接地气,深受大众欢迎。据调查,清末民初全县有温溪坊、大窝、筱塘等调班81个。即便到现代,依然有几十个花灯班活跃在城乡,堪称文化传承的典范。
湘昆又称“桂阳昆曲”。大约明万历初,苏昆传到桂阳后逐渐形成了带有桂阳泥土气息、山野个性的 “俗伶俗谱”。明清时期,多位江浙文人在桂阳为官,为昆曲在桂阳发展推波助澜,唱昆一时成为那个时代文化时尚。清末民国,全国昆腔沦落,唯独桂阳昆曲养在深闺,如空谷幽兰,一花独盛,为南昆薪火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
桂阳古戏台众多。民国初年,桂阳县城有正式戏台十三座,至于农村,更是到处都有戏台。据文物部门调查,1949年境内有古戏台481个,1956年尚有380余座,至今日仍存留300个以上。桂阳戏台首推宗祠戏台,其次是圩场戏台。城里有会馆戏台,黄沙坪有矿山戏台,何家渡有渡口戏台,地界、三郎下、鲤鱼等地有草坪戏台,一些地方还有庵庙戏台。
一个个戏台就是一个个的艺术圣殿,它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图案吉祥、工艺豪华,代表了古代桂阳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彰显着桂阳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红网时刻通讯员 廖文敏/文)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廖文敏
编辑:欧群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