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郴州8月14日讯 “妈妈的手,妈妈教我拼布绣。”湘南山区,暴雨初歇。一首当地民谣——《妈妈教我拼布绣》,从郴州市北湖区保和瑶族乡仙鱼岭村的扶贫车间里传出。
夫妻齐上阵,母子共长桌,邻村的“男绣娘”也来一展身手。扶贫车间里,白发垂髫,怡然自乐。
郴州市北湖区保和瑶族乡仙鱼岭村。
“这段时间天气不好,在家里做做拼布绣,也是一笔收入。”黄群芳,曾是仙鱼岭村的贫困户。日常就是照顾年迈的公公和家里的三个小孩,家庭开销只能靠丈夫在外务工勉强维持。生活仿佛就是日复一日的单曲循环,直至接触拼布绣,生活的“重复键”终被弹出。
2018年8月3日,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来到村里,在村部建起了一间扶贫工厂,开启了为期一个半月的“非遗扶贫”培训,大受欢迎。来学习的村民,最多时有50多人。“教室”坐不下,窗台就成为“课桌”,黄群芳就是其中之一。
“拼布绣很适合我们增加收入,农闲时可以做,带小孩的时候也能做上几个。”说话的功夫,黄群芳便完成了一个钥匙包。“一个虽然只有几块钱,但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个上千元。”
黄群芳正在仙鱼岭村的扶贫车间里制作拼布绣。
“而且我们连成本都不用出,没一点风险。”听到这里,李健容插了一嘴。因扶贫车间离家不远,加上有同伴聊天,李健容把孩子也带到这里。“既能做事,孩子在这里也放心。”
李健容介绍,在培训通过后,何娟会不时把拼布绣的材料送到村里,同时验收她们的作品,根据作品质量和数量,来结算工资。
无需成本、不愁市场、不占用大块时间,邻村的何定成也加入进来,成为一名“男绣娘”。
裁边、打牙口、翻面、上领、挂扣、缝合,近十道工序,何定成照样游刃有余。“一个大男人虽然不能靠这个养家,但也是个不错的增收方式。”虽比不上绣娘们的巧手,但经过半年多的制作,何定成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曾经的贫困户们,现在都已摘帽。
正在制作拼布绣的“男绣娘”何定成。
湘南大布江拼布绣,源于汉朝,历史悠久。湘南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拼布绣几乎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小孩戴的口水兜、凉帽、肚兜、鞋垫,还有妇女用来背小孩的背带等,大多是一些传统实用的拼布绣。
“我从小就看着奶奶做拼布绣,做拼布绣的工具就是我小时候的玩具。”在何娟的记忆里,孩童时期,都是伴随着机杼的札札声入睡。
2003年,何娟离乡去深圳做服装生意,并坚持亲手给孩子缝制衣服。“以前的长辈,都是靠着拼布绣来养活一家子。”
何娟和奶奶一起制作拼布绣。
家中虽保持着做拼布绣的传统,但何娟发现,拼布绣逐渐在左邻右舍的生活淡去。2008年,何娟放下深圳的生意,回家做起了拼布绣的传承和发展。2012年,大布江拼布绣被湖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娟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推出儿童衣帽、钥匙包、手提袋等产品,在获得市场认同后,开设培训基地,将拼布绣引入扶贫产业。
10年来,何娟带领团队在长沙、郴州、韶山等地建设了8个大布江拼布绣培训基地,传承培训的绣娘达到上万人,帮助了300多名妇女实现在家就业。
“奶奶说,做人也要像做拼布绣一样,花做好了人也就做好了。”飞针走线之间,不少家庭因此走出贫困。
飞针走线之间,不少家庭因此走出贫困。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记者 李芳森)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芳森
编辑:朱丽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