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尹振亮:纸炮炸响的年味
2019-01-21 10:22:31 字号:

尹振亮:纸炮炸响的年味

红网时刻通讯员 尹振亮/文

“纸炮‘噼啪’响,过年就不远,门前红纸紧(厚),新年好运行”,在我的家乡,一直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

纸炮就是鞭炮。家乡人每到过年时节,宁可少添新衣少喝酒,也要图个吉利,搞些响动。于是乎,家家户户都从圩场、商店挑回一捆捆、一扎扎的纸炮。

年少时,我家里穷,父亲不到大年三十,绝不会买纸炮回来给我们玩。别人家的小孩过了腊月十五,小口袋里就揣着花花绿绿的小纸炮,拿着一盒火柴,三五成群地在村头嬉戏。年纪小的就把纸炮插在路边的烂泥堆上,点燃后把烂泥巴炸成一个“弹坑”,溅到脸上、身上还哈哈大笑;年纪大点的则把纸炮当作恶作剧的工具,把纸炮点燃后抛到别人头顶,或把纸炮点燃后丢到别人脚跟后,吓得人家心惊胆战。此时此刻,我好羡慕,好渴望自己口袋里也能塞满各式各样的小纸炮,能开心地玩耍。

老家有一条河,名叫花溪河,溪流的两岸有很多的山泉水井,昼夜不停地给溪河灌水,河床时宽时窄,潜伏在山谷和田地间,时隐时现,河岸两边长着柳树、枫树、斑竹、白杨树、芙蓉花、蒲公英等植物。在一些河面较宽敞的地方,河里长满了水草,水草中间时常可看到一些鱼儿戏水。新故相推,随着河水流淌,我们这些村里娃的胆识也在陡增。每年到了春节前后,便邀集小伙伴,带上手指粗或镰刀把大小的纸炮,提着铁桶,挂着渔网,叼根香烟,赶到村口的河堤上炸鱼去了。

用纸炮到河里炸鱼,得有“技巧”,纸炮点燃后需掐算时机,纸炮丢进水中早了,引条会被水浇灭,成为“哑炮”; 丢进水中迟了,还在抛物线上就炸开了。只有等纸炮沉入水中一两秒钟再爆炸,才能见河底的鱼儿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乖乖地浮出水面翻起鱼肚白“投降”,并很快就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下酒菜”。

有好些年的春节,我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故事。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两个上千口人的村子,盘踞在花溪河的两岸。一个叫花田村,一个叫花塘村。据说他们同姓不同宗,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从西汉时期开始,两村村民尽管只隔着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河,可就像隔着一条“海峡”, 恩恩怨怨的“疙瘩”始终没能解开,且长时间都是不通婚、不通路、不通商。

岁月轮回,也不知从啥时候起,相隔不到百米的两村村民,每年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一早晨均要展开一场难分胜负的“纸炮战”,一代传承一代。花田村和花塘村的“纸炮战”,慢慢地少了些历史“恩怨”,演变成了一种“斗牛式”消遣竞赛活动。年少时,我们一群群心头冒火的后生仔便会赶到花溪河两岸去看热闹、打呼哨。

那年正月初一,我们几位发小,吃过早饭,便蹦蹦跳跳地赶到花溪河岸。靠近“激战”现场,只见穿着一新的村民都各自站在河岸上,正在用鞭炮展开“战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各自提着一袋纸炮随时准备出击。村民手中的鞭炮种类很多,有三寸长的“豆腐铲”;有指头粗一个的“地雷王”;有一大一小捆绑在一起的“鸡婆带仔”,有擎天柱般的“冲天炮”等。鞭炮声刺破苍穹,拖着长长的尾巴,像战场上的炮弹呼啸而去。河岸两边,铺满了一层红毯似的鞭炮纸。

“战斗”壮观又激烈。 为了多赚取些“战斗”的喜悦,两村的男人们,不管有钱没钱过年,都要事先筹备几箩筐的纸炮。似乎不参加“战斗”,就不是村里的男子汉,就是孬种,生怕日后有人戳脊梁骨。

我的姑姑嫁到花田村,观看了“战斗”后,我就赶去姑姑家吃午饭,还没进家门,表弟就扯开嗓子叫:“哎呀,今年我们村的人肯定要发大财啦!真过瘾。”表弟就像打了胜仗归来,满脸的自豪。“看你那高兴劲,炸伤了怎么办。村里的这些老规矩也该改改了。”姑姑不屑一顾地呵斥道。

去年春节,我又去了当年的花溪河“战场”,但见河岸两边已砌成风光带,河上架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桥下的河水正舒畅地向西流去。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尹振亮

编辑:欧群军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