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子履职在汝城

微信图片_20240404200116.jpg

周敦颐在汝城的履历,写在立于厦蓉高速公路汝城北站口广场、背靠云头书院的周子雕像上。这座雕像,高10.5米,为周子公元1050年上任汝城的象征。雕像底座4米,喻指周子在这里任职的时间有四个年头。

我每次看到这座雕像时,总会觉得周子依然履职于汝城。

汝城,时称桂阳。我当然喜欢“桂阳”这个名称,一处被阳光庇护的福地。青山绿水,冬暖夏凉,是它引以自傲的禀赋,更见荣光的还有汝城置县于东晋,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邑。周子结缘来这一趟,写下《爱莲说》,吟成《拙赋》,修订《通书》,再画一幅太极图,继而兴致盎然地为之写了一篇说明文,便让汝城的底蕴愈发厚重,呈现万千景象。周子在这山水间生成的理学思想,不仅当地百姓潜濡默被,还成了汝城人文画卷的背景与底色。

这一方土地的人们,念念不忘的却是周子履职汝城时留下的故事。

立春,日上三竿时,城头寨旁的神农庙便热闹起来了。当地有一习俗,这一日要在神农庙祭祀先祖。突然,人们纷纷将头扭向神农庙外那条道路上。原来,新来的县令也来参与祭祀。

县令是一位眉清目秀、轩昂伟岸、满脸和蔼的青年。这时,他看到一个女孩被挤倒了,便快步上前把女孩扶起,又拂去她膝盖上的尘灰。百姓感动不已,因为他们还看到周子入庙敬香时正容亢色。他双手把香举至额头高度,向神农塑像鞠一躬,再鞠一躬,又鞠一躬,拈香平放于胸前,然后将香插入香炉。

周子步亦步,周子趋亦趋,那是他一心为民的虔诚。

紧跟着,周子在庙前下田扶犁。他挽起的裤脚却是一个高,一个低,惹得村人哑然发笑,但很快被喝彩声淹没了。

劝课农桑,周子哪会满足图个热闹呢?刚好周子侧耳听到一声嘀咕,说尖岗岭下,非旱即涝。还有这等异事?他立即让这人引路,去尖岗岭看个究竟。清同治《桂阳县志》有一则记载,县内最早建成的官塘是泉塘池,“在县东六里许,尖岗岭下,亦说是宋濂溪凿,灌田数十顷……”

如今来到尖岗岭下,似乎仍能看到周子爬山越岭的身影。他来来回回,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跺跺脚说:这地方便是坝位。村人却称此处不宜筑坝。周子问其何故。村人即答,祖上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筑坝于此,第二年春汛一来这坝就垮了。周子询问一番,心知肚明了,还是坝的问题。翌日,他找来几名老匠人求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周子不仅获得石灰、黄泥、沙子加糯米稀粥制成三合土筑坝的方法,匠人还当即拍着胸口称愿意干这活。这口泉塘池坝后来用了几百年,尖岗岭下也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

接下来,周子窘迫了。他很快发现官署拿不出太多的钱修更多的官塘。但他没做甩手掌柜。这时的他抬头看看深宅大院,不管那看门犬怎么叫,还是走了进去筹募。一番促膝谈心,也旁敲侧击过。于是乎,大宅院的主人们慷慨解囊,百姓更是乐于投工,修成了一口一口民塘。

周子仍在乐此不疲。他出了范家门,又串朱家院,鼓动村人使用新农具,推广间种和套种方法。村人称,这县令真心想让我们每餐多吃半碗饭。

那日,周子来到古耒水上游的星村,看到村民勤耕乐作的一景,站在小坡上发出一番感叹:“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牧童》一诗,就这么诵成了。

牧童经过周子跟前,相邀周子坐上牛背。周子谢过一句,抬手拍拍大水牛。这几巴掌拍出了满满的爱。几多欣慰,唯有周子知道。

周子任职四年,汝城皆是丰年。哪是天宠周子,是其心有善念,又能一一落地。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据考证,汝城县学为周子首创。汝城旧县志称:“按《通考》,宋初有郡国乡党之学而无州县学。皇祐四年,始诏州县立之。”那年头,创办县学真是个新鲜事。忽悠谁呢?在有人质疑之下,周子捐了自己的俸禄。掏出真金白银,才叫真抓实干。乡绅们见周子这般爽快地示范,也跟着捐资。县城半爿街的街坊卖掉几只鸡,悄然把钱塞入衙门缝隙。孔庙得以修复,在大成殿内开设讲堂。

开讲啦。第一堂课主讲者,即是周子。很多百姓目不识丁,却挤进了学堂,还能全神倾听着。原来周子没有慢条斯理,没有虚无缥缈,他把通俗易懂作为自己的讲学风格。

我知道这般选择,源自周子曾有的感触。

他之前任郴县县令,第一件事即“首修学校以教之”。知州李初平是个武官,他看到周子发愤读书,非常客气,不作属官看待。这日听周子讲学,李初平很有感慨,便问周子:“我也想读书,还能行吗?”周子老实告诉他:“您年纪大了,哪还来得及?这样吧,还是我讲给您听。”从此,周子抽时间为李初平讲学。日复一日。一年之后,李初平居然颇有收获,他正想循此继进,不幸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周子主动把他的棺椁护送回乡,并替李家人打理事务,之后将其子带到汝城,悉心培养。特别珍贵的是周子在这件事中得出一悟,面对没有文化底子的对象,得把道理说得浅显一些。

但在大成殿学堂的一番讲授,周子仍在担心,忐忑之时也与受众有了一问一答:

“听明白了?”

“明白。”

“真听明白了?”

“先生,你说的是人话呢。”

周子愣了愣,哈哈大笑一番。正是周子用百姓语言讲学,才开启了汝城教育的新风。

有段日子,周子身边还带有两个“助教”,即程颢、程颐。天下皆知,“两程”也是周子的弟子。程颢的《春日偶成》就是在汝城吟成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与其说这首七言绝句是写景,还不如说是道出了周子的心境。

周子能不舒畅吗?之前的汝城治安堪忧。周子到任后,竭力治理,公正清明,让汝城摇身一变成了祥和家园。汝城人说,这真不是吹糠见米的事。是的,一切来之不易。我曾在津江村听同学的外婆说过,那年秋季,周子见东岗岭背所发一案有些蹊跷,便翻山越岭,到实地了解案件后再升堂公审。又有一次,周子亲率衙役追捕逃贼,在一个叫七里深坑八里坳的地方,折腾了好几日,其间只能吃干粮,喝泉水,蹲在屋檐下过夜,也睡过凉亭,终于让一桩诉讼案得到公断。

周子四年无冤情,这话一点也不假。

当年一犯案男子被押。周子得知犯案者家中有一老母。在男子得到应有的判决后,周子特意去探望该男子的老母,交代衙役逢年过节时记得救助老人。周子改任洪州南昌县令时,仍托人捎来钱物给这名老者过冬。

有了安生乐业的环境,民淳风尚也在汝城形成。周子颇有感触道:“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钦。”

城郭,一个村子的称呼。周子得知汝城当年置县时,官署便是设在城郭,特意挑了一个日子探访城郭。途经王岭头一侧溪上独木桥时,对面刚好有一老叟也要过桥,周子的随从赶紧抬手要招呼老叟止步,但其手当即被周子扒下,并让老叟先过了桥。

周子跟随从说,做人该知礼遇。

而在行事中,周子谨慎中见尺度,说话做事都有板有眼。《周敦颐年谱》中有记述:“时于桂阳县厅有木匦一,高四尺,阔视其高加尺焉,以贮官文书。上锓‘皇礻右四年,桂阳县令周’十字,而书押于下。”

周子找来木匠做这一木箱,其用途是装官方文书。看似简单,却见周子把公事也办出了章法。

真要感激周子做的这只普通木箱,才让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史册上有了一段令人感慨的机缘。公元1220年,即在宁宗皇帝下诏赐周敦颐谥号的当年,刚到任的汝城县令周思诚是周子的铁杆粉丝,搜集周子遗物事迹时,竟然发现这只木箱藏有周子书稿。周思诚兴建濂溪祠时,特意在《桂阳濂溪祠记》中记录这事称“先生之道,具于人心,先生之训,垂于图典”。这“图典”怎么理解?所谓图,即“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所谓典籍,则是另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通书》。

我能不唏嘘吗?如果没有这只木箱,或许今天的我们读不到《通书》,也见不到《太极图说》及“太极图”。

世间不少传奇,都是规行矩步之人留下的。

芸芸众生,百相皆有。我信奉,相由心生。我才说,“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话是周子的灵魂写真。

先说一件事吧。

周子有一次突然染病,卧床不起,甚至愈发严重。德化县尉潘兴嗣是其好友,获知这事,匆匆赶至汝城探望,发现周子家人拿不出钱请个好郎中。哎呀,还会有这般奇葩之事?官署上下甚是惊诧,周子这时已在郴县与汝城做了五六年县太爷,除去开销,手头上也应有六七千文积蓄。这属于一个正常也合理的算法。只是潘兴嗣帮周子家人做了一番清理后,“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潘兴嗣当然知道因由,无非周子“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

据称,最后是潘兴嗣留了一笔钱,才让周子起死回生。周子调任南昌时,又是潘兴嗣帮他请郎中看病。

可见,周子节俭属于秉性,一以贯之,甚至由己及人,近乎苛刻地约束妻儿。《濂溪志》称:“妻子饘粥不给”,周子却“旷然不以为意”。这事曾被一个叫蒲宗孟的人提及过。他说:“君虽至贫,不计赀,恤其宗族朋友。分司而归,妻子饘粥不给,君旷然不以为意。”

蒲宗孟,大咖也。

北宋时期大臣、词人,与周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蒲宗孟任夔州观察推官时经过合州,与合州判官周子一见如故,作主将六妹嫁与周子为继室。周子病逝后,蒲宗孟还为这个妹夫写了一章墓碣铭。

周子的钱哪去了,刚刚几处举例应该给了某种答案,从中可见周子内心的平和、淡定、坦然,渊渟岳峙、光风霁月。汝城百姓代代相传中,称周子潜德隐行,他的俸禄大多用于办学和救济当地穷人。我曾得一“借钱无据”的传说:周子一日想救济没钱买药的农妇朱氏,却发现自己身无一文,只得跟衙门看门人借款,并立字据。看门人把钱给了周子,但不肯收其字据。周子调侃,你不怕周某不还这钱。看门人即称,先生之恩情,吾等乡民怕是报答不了一二。

蒲宗孟和潘兴嗣能发出这般感叹,汝城百姓又会有哪颗心不是肉长成的?

这日傍晚,周子发现门口摆了一只瓷碗,碗中盛有几个叫“豆包心”的糍粑。这是当地的传统小吃,以糯米为主料。周子晓得是街坊私下相赠,当即让衙役去打听一番,几个时辰过去,却没得到任何说法。怎么办呢?周子仍是没吃,还心生一计,将碗放置窗前,再让衙役偷偷观察,看谁来端碗,结果还是一直无人认领,糍粑也干透了。周子只得将它掰碎,捻成黄豆大小,往街上一路撒去,喂了好些人家的鸡。“还糍与鸡”这个故事也就说开了。至于那只碗,被周子列为“公物”,登记在册。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据我了解,汝城涉周子克己奉公、尽瘁为民的传说难计其数。

周子不是神仙,也是人。理政之余,他哪会没点个人喜好呢?“寒可无衣,饥可无食,书不可一日无。”周子的妻兄曾有这般说法,十有八九是其目睹周子举止而吁。读书,周子一辈子最大的爱好。与此同时,耒水之侧有了一处濂溪吟弄处。据《汝城县志·建置志》记载:“在县西桂枝岭对岸,峭石临江,先生筑亭于此,今圮,字迹犹存。”邑人范仲易在《濂溪吟弄处记》中称:“先生令桂阳时,吏治之暇,尝行吟于此。虽云自适,亦以考道且观政也。”这两段文字,皆是描述了周子与濂溪吟弄处的渊源。

这地方也是周子偶遇得之。

雪落之时,远山素白,近水素净,那日与友人在城郊耒水旁踏雪的周子面对此景,立马有了一股吟诗弄赋的冲动。言谈之间,俄而雪骤,更是让周子欣喜若狂,甚至发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之后,周子时常携友或独自来这地方遛上一会。

推心三昧合,信步九枝欣。

周子即便有了这一吟弄之处,仍是无法走进七贤的竹居生活,但那股坐看朝霞暮霭、星月竹影的雅气与情怀,穿透厚厚的光阴,迎面而来。呵,是星月荷影也。偶尔,他也会泛着轻快的扁舟,逍遥耒水之上,获得此身天地一虚舟,何处江山不自在的惬意。

看似周子与庶民同尘,筋骨里头却是文人品格。

所以,他还有一件近乎痴迷的事,即爱赏莲花,并因此筑有一处爱莲池。《汝城县志·建置志》称:“周濂溪为邑令时所凿。遗址在典史署北,县堂之东。”那日,周子令人挖成这个池子,一时不见水。周子抬脚走入池中,抓起锄头,连挖九把,结果落锄之处,冒出九汪泉水。民间称之为“九眼莲池”。周子惊喜之时,欣然撒下莲种。这种子,还是街门口一位老奶奶送给周子的。他在池旁盖了一座爱莲亭,亦称养心亭。周子遇闲,即会移步爱莲亭,观赏池中之莲,甚至喜见池中长有一株并蒂瑞莲。在清雅莲香之中,周子静思悟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心得,也使其成为廉似莲花、香远益清的人物。这爱莲池让周子所受触动,何止一二。邑人郭远游赏爱莲池时,感慨而颂:“道味孤清引兴长,墨池添雨暗闻香。亭亭荷芰花初发,悄悄书斋晚正凉。太极一团通要妙,河图几点焕文章。从游恨未及夫子,日午风轻意不忘。”

周子那些年履职汝城,口碑不凡,传颂至今。很多史料中也可见关于周子的种种鉴定,称他“博学力行,遇事刚果有古人风”,称他“政事精密严恕,务尽道理”,但数《宋史》中一句最精辟:“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得一语,千古不朽。

这位楷模同时赋予了汝城这座理学名城无限生机。我回眸时,周子雕像也是那般鲜活。抑或应了汝城老百姓张嘴即来的那一句话:周子,汝城的周子;汝城,周子的汝城!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王琼华

编辑:胡用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