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卷 郴州相见
“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千年林邑,一个汉字一座城。美丽富饶的郴州大地孕育滋养了丰富而深沉的优秀文化。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在湘南,一大批超凡绝俗的中华非物质文化瑰宝,如同人类文明天幕中的璀璨群星。
昆曲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是世界上三大古老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明代中期以后,昆曲开始在湖南郴州一带流行,被称为湘昆。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冬,郴州知州胡汉邀上几个幕僚,到城西的万华岩溶洞踏雪饮酒。他们在洞中布席而坐,喝着小酒,听着昆曲,吟诗作赋,尽兴而返。胡知州回城后似乎意犹未尽,又写了篇《万华岩记》,无意之中留下了郴州历史上关于昆曲的最早记载。
湘昆在音乐上形成了纯细婉转、流丽悠远,被称为“水磨腔”的演唱特点;在表演上承续和发展了南戏与杂剧的艺术成就,形成了演与唱并重、细腻优美、载歌载舞的艺术风格;在文学上囊括了南戏与杂剧留传下来的传奇。
“声容凉楚 唯尽其妙”,这是诗人杨恩寿对于湘昆的描述和赞美。
1956年,湖南省政府组织老艺人挖掘湘昆艺术遗产,并于1960年成立郴州湘昆剧团,一个濒临消亡的剧种得以重生。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这是1981年秋天,萧克将军在观看郴州湘昆剧团演出后赞誉湘昆的题诗。
郴州湘昆剧团后为湖南省昆剧团,为全国八大昆剧院团之一,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人民西路,是中南六省乃至西南华南唯一的专业昆剧艺术表演团体,展示宣传厅、排练室、舞台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院里还有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有清幽的假山楼阁水榭,被人誉为北湖区人民西路上的“微型园林”。
多年来,湖南省昆剧团虽然地处湘南一隅,却传承演出了天香版《牡丹亭》《乌石记》《白兔记》《荆钗记》等多台经典的昆剧大戏。
半个多世纪来,湖南省昆剧团发掘、整理和创作演出大戏60多部,折子戏100多折,并多次晋京、赴海外演出,成为推介郴州、宣传湖南、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文化名片。
四百多年后的2001年5月,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郴州市人民西路的湖南省昆剧团,成为郴州最“拿得出手”的一张文化名片。
来源:郴州广电
编辑:沈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