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蒋淑芬
门头村位于临武县36湾矿区腹地,是昼夜温差大的高寒山区,海拔850米,全村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230户884口人。因境内崇山峻岭信息闭塞,且辖区内村民居住散杂,当地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属省级重点贫困村。近日,笔者翻山越岭探访门头村,看见了大山深处一群基层干部、驻村帮扶队队长为了全村脱贫,在那片黄土高坡上踽踽而行……
总愿景着眼于结构优化
“自打当了驻村扶贫队队长,习惯了以高山为家,与晴雨为伴。让我深感慰藉的是村里有了自来水,马路能跑汽车,还有一个个易地搬迁贫困户终于有家了……”临武县检察院驻村扶贫队长邝黎明说。
2015年至2016年,通过水务部门立项,该村就近引流,从塘官安装自来水工程,铺设管道2600米,建设55立方水塔一个,分水管已通至各自然村组,村民安全饮水得到保障。
2016年该村维修观音山至楚江风力发电接口公路,并进行了降坡,2017年全线水泥硬化2.2公里。该公路距临武县城25公里,比原来途经万水乡公路里程少了15公里,道路的兴修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进城交流与农产品销售。
根据群众意愿,扶贫队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相关设施建设,解决36湾贫困户下迁至村的入住问题。2018年6月新村全面竣工,实现搬迁贫困户29户87人。
当脱贫攻坚“三攻”发力,当水、路、家“三位”一体,着眼于“结构优化”而不是“同质竞争”过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总愿景,开辟了门头村“山上绿屏,水岸绿网,道路绿轴”的深山之美。
加速度着力于质的提升
近年来,门头村按照临武县委、县政府“旅游兴县、农业富县、文化强县”战略部署和脱贫攻坚总体要求,结合本地企业优势,以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农业供给侧改革。2017年在新的支村两委班子带领下,由党员、组长,经济能人带头成立了“门头村惠农药材种植、江音生姜种植、油茶林种植、万岭牛业养殖”4家合作社,将种养植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有机衔接起来,拉动产业发展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决定在自己家门口发展中药材种植以前,我曾经去过广州、浙江诸暨、安徽亳州、广西河池等全国各地实地考察……经多方考证深思熟虑之后,才领着乡亲们把这片荒开了起来,把这味药给种了起来。” 临武县门头惠农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兵对笔者说。
据悉,合作社以门头村独特气候和优质土壤地资源为依托,以扶贫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吸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65人入股,并签订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带动贫困户就业创收脱贫。
“中药材的种植与水果不同,它易打点易贮藏易销售,不易霉变与腐烂。考虑到我们村的自然条件,经土质、ph值、气温各方面综合考察,因地制宜可以种啥我们就种啥。”黄兵告诉笔者,“我们最终选择了种植吴茱萸、蔓荆子、白芨、重楼这4种中药材。”
“现在我们的药材宝宝还处于开枝散叶茁壮成长阶段,当下我们不要求量的积累只要求质的提升,因此我们会适时剪枝确保枝干纵向发展。相信通过长达几年的精心浇灌,我们门头村的‘百草园’一定会变成‘丰收田’,咱百姓的脱贫致富‘菜篮子’将会盛满越来越多的丰硕果实……”探索一条以药兴农、以药增收的产业扶贫之路,谈及未来,黄兵信心十足。
好家园着意于多元发展
“你看这包心菜,现在几块钱一斤,挑去城里卖也基本挣不到钱。所以说我们种一亩庄稼,一年赚一两千块钱是很难的。可是种中药材的话,一斤的价钱就可以卖到100多,我们的收入是有保证的。”合作社入股农户黄满荣笑着对笔者说。
“像我这样的老农民,一没文化二没技术,除了牵起老黄牛、扛起锄头拾掇黄泥巴犁田种地,我又还能干啥啊。”沙子岭自然村组长陈立光说,“后来村干部要我到合作社种药材,还可以入股,技术方面由合作社负责,每年除了务工收入还有入股分红,这真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啊……”
截至目前,门头村通过合作社辐射带动,中药材一期坡地种植面积200余亩,到2019年预计可实现收入近80万元,2020年将扩大生产种植面积达800余亩;肉牛养殖40余头,每头年利润达1600元,贫困户年增收达4000元左右;生姜种植200余亩,年底预计每亩量产500斤,按市场价5元/斤可实现年增收50万元,贫困户年增收达2600余元,吸纳贫困户入股72户,带动贫困户就业223人。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我们村着意于‘多元发展’而不是‘单一取向’过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帮扶下,在领导干部的带领下,支村两委‘干’字当头真抓实干,经济能人‘要’字为怀不忘久要,邻里乡亲‘齐’字筑篱力并心齐。吹拂着党十九大的春风,特色产业异军突起,因本强身扶贫,以微知着脱贫,门头村的明天会更好……”展望未来,门头村支部书记资剑锋信心满满。
来源:临武县委宣传部
作者:蒋淑芬
编辑:卢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