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临武县发现湖南境内最大的明代建筑群

图为建于明代的石门村碉楼。临武多碉楼,矗立在河边,镇风水的作用远大于防御。

图为传统榨茶油的碾子。

图为光绪年间的木刻蒋氏族谱。

  在古建筑重新被审视时,古村落依旧处于两个极端里,或者被修葺、装饰、开发,被添加故事,人潮涌动;或者被遗忘、被侵袭、被拆除,以至消失。

  郴州临武县花塘乡石门村,被湖南省老文物工作者谢武经偶然发现。“在温度、湿度都高的湘南,发现时间这么早、规模这么大、种类这么多的明代古建筑群,极为难得。”年近古稀的谢武经兴奋不已,这个发现填补了湖南明代建筑群的空白,也为石门村的业态找到了新的出口。

  在一场秋雨里,笔者去往石门村,找寻这个村庄那些古老建筑、木刻族谱、祁剧得以留存的秘密。

  明代建筑装饰简单,清代建筑雕刻精致

  “临武有小气候,不一定下雨的。”10 月16 日,近来常在临武考察的谢武经说。处于南岭山脉北麓,群山环绕里的临武,有自己的晴雨表。下了高速,再沿着小路行驶半个小时,就到达石门村。

  即使走近了,依旧很难发现这就是谢武经所说的古村落,村庄向外扩展的新房,早已经把古民居包围起来。到了村前,一座斑驳、爬满藤蔓的风雨亭充满历史的气息。“风雨亭是后来重建的,风雨亭下面的石龙桥才是明代的。”谢武经把笔者引到风雨亭,亭下的石拱桥在一片藤蔓的掩映里。不容易发现,条石垒成的石拱桥依旧坚固,只是,村前的河流早已在多次洪水中改道,石桥、风雨亭也就荒废了。风雨亭旁的一块石碑上,记载着先祖们修桥的事迹,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看不到具体的时间记载,从碑上的信息结合族谱,谢武经推测出石龙桥建于明代。

  风雨亭往西,是昭王庙和风水堤,昭王庙是清代建筑,外观上更像是栋民居,已经成了堆放材料的杂房,却也没有影响门前的香火。风水堤是土垒成的一道300 多米长、宽约两米的墙,墙上种着樟树和枫树,枫树已经长成一片小小的古枫林。

  “明代以前多为土砖房、木房,很难保留下来的,到了明代才开始大量用砖,里面多是木结构承重,外面的砖墙倒了,里面的木结构还能立起来。”谢武经边解释边引着笔者往村子里走。石门村最古老的建筑是背靠后龙山的蒋士林故居,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村子从这里发散开来,依次聚集了清代、民国的古民居,如今的新建筑已经发展到河对岸,古老的民居完整保留了下来。不少古民居依旧有人居住,青石板小巷里,不时有人挑着水经过,一如几百年前的样子。

  三进两天井的蒋氏宗祠是这里保存最完好、最大的明代建筑。“明代建筑,相对于清代的体量小,装饰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雕刻。”除了门前的一块石雕略有些花纹以外,内里的窗户、房梁、立柱都大概只有简单造型,没有太多精致的雕刻。没有了太师壁的遮挡,三进的祠堂在门口就一览无余,两个天井,一进上高悬着一块“绛人纪年”的牌匾,最里面供奉着祖先的排位,两边是对称的厢房。“门口以前有‘进士’、‘魁斗’两块牌匾,被人偷走了。”石门村村主任蒋国兴说,蒋氏的先祖在宋朝时搬到石门村,发现后山上有“其白如玉”的石龙,以为祥瑞,在此定居。生于明永乐年的蒋士林是村里的第一个进士,曾在湖北孝感为官,在回乡后建了这个祠堂。

  “明代的建筑多用覆盆式柱础,到了清代多鼓形柱础。”谢武经指着祠堂内的柱础说,石门村的古建筑几乎没有具体年代的石刻,这个老文物工作者凭着自己经验,就是从覆盆式柱础发现了石门村的明代文物群。

  石门村还存有十多栋明代建筑,清代、民国时期的更多。蒋士林故居的左边是一栋完好的清代建筑,内里是砖石结构。“你看,清代的建筑就开始翘檐了。”谢武经指着清代建筑的马头墙说,窗户上的雕刻明显用心得多,花、鸟、鹿各式图案颇为精致。

  给排水系统,用水和脏水分排

  石门村村名是因为村后的通天岩,一个前后贯穿的天然岩洞,如一道石门。“夏天,我们都到这里来午睡,凉快得很。”穿过通天岩的是一条小溪,“水是从山里的岩洞来的”,泉水在通天岩被分流了,一条沿着小溪一路而下,一条顺着村人修筑的小沟渠流动,溪水用于洗衣洗菜,而沟渠里的水则直接饮用。这股泉水,滋养着这个古老的村庄。

  沿着沟渠而下,不远就到了村边,村民在此修筑了水井,一个磨盘加上一根水管,就成了天然的自来水。黄昏时,村民们陆续来这里挑水。“ 村里接了自来水,不过很多人还是到这里来挑,这泉水很甜的。” 蒋林波直接用嘴畅饮了一番,抹了抹嘴巴。村民挑着水缓悠悠地走入小巷,青石板巷中传来一阵脚步声和水洒在路面的声音。

  “石门村给排水系统很完善,以前分流到各条巷道。”谢武经说,巷道里两侧都有水沟,一侧是来自岩洞的泉水,可以直接用于浇灌清洗,而另一侧的水沟是用于排放脏水。泉水在经过古村后排入村前的池塘,“池塘可以养鱼,也利于防火”,脏水则直接排到村外石门河。

  石门河的拐弯处,一座建于明代的碉楼孤零零矗立在一片田野上。它方方正正,样子如“印鉴” 一般,处于通往岭南的通道之上的临武乡村,曾经靠着这种碉楼保护村庄的安宁。不过,关于碉楼的兵事与防御故事,在这个村庄已经难以找到相关的记忆,老人们只记得在旧时碉楼那里曾是一个寺庙,香火旺盛。

  龙洞,徐霞客写下600 多字游记

  当天下午,蒋林波带着笔者去看龙洞里的“石龙”,380 年前,他的先祖们,引着徐霞客进洞,徐霞客写下一篇长达600 多字的游记,和“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的评价。

  龙洞在石门村后龙山半山腰,据说,石门村的先祖们就是因为洞中的石龙,才决心在此定居。当年徐霞客夜宿临武靛青铺,打问得知在石门村有龙洞,于是欣然前往,找了一个当地的蒋氏向导,拿着火把进入龙洞,发现洞中“百门千柱”,洞中“白石龙”“鳞甲宛然”。

  “不要灯都能摸出摸进”。蒋林波在前面引路,他对这个洞非常熟悉。龙洞曾是村中孩子的乐园,“放了学就到这里来捉迷藏,打老鼠”。几百年前徐霞客所见的“百门千柱”场景已经不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发过一次,炸出了一条大门,以前是要从下面的小洞爬进来的”。那次开发,破坏了“百门千柱”,也留下了洞内的小路和电灯,让进洞变得简单起来。很快就到了“龙潭”,一条石龙蜿蜒卧在水中,形象逼真。“我们小时候,还是白色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变黄了。”蒋林波指着“龙鳞”说。龙身逼真,不过龙头却完全靠想象,“龙头”是另外一个岩洞里的小洞,“你看,那钟乳石是不是牙齿”。靠着蒋林波的讲解,才将那个小洞跟“龙身”联系起来。这种想象蒋林波也说不清源于什么时候,“反正村里的老人都是这样说的”。龙洞的传说,一直伴随着这个古老的村落。

  石门村有远大的计划,他们相信,龙文化和明代的古建筑群,能够让石门村找到新的出路,坍塌的古建筑会如旧修复,翻新的建筑也会重回原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石门村,这个古老的村庄会游人如织。而对于那些古建筑来说,这也许也是一种继续得以留存的方式。(唐兵兵 卢七星)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精准扶贫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