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书法家何小奴:写过沧桑还听雨

图为何小奴。

图为行书《踏莎行·郴州旅舍》。

图为大篆《兰心茶语》。

  黑色童年,苦难岁月

  何小奴1947年出生于汝城县城郊云善村,家里世代都是农民,非常贫困,父母给他取这个“贱名”就是希望他生命力强,能够健康长大。从小,何小奴就喜欢涂鸦,尽管他学习成绩好,却因为祖父的一件政治旧事而失去了所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读完小学就不得不辍学了。

  “小时候家里穷得时常揭不开锅。我在四姊妹中是老大,七八岁起就上山割茅草,供家里烧火煮饭,还挑到街上去卖。”记得大约13岁时,有一次我卖茅草卖到几毛钱,高兴地买了一斤酱油、两斤盐巴,一路吹着口哨往家里走。可在离家约10米时,听到母亲在哭,我被吓得不知所措,张着嘴愣在那里,酱油掉了,盐巴也掉了。”何小奴回忆,“原来是父母因为穷在闹口角,父亲给了母亲一巴掌。我的童年就是那么黑。”

  在为温饱奋斗的童年时代,何小奴坦陈自己不敢有一丝学书法的奢望。“只是单纯的喜欢写写画画,且因为我个子小,只靠力气无法养活一家人,所以就想到了以书画作为谋生的手段。”长大成年之后,为了养家糊口,何小奴干过农活、泥水工、油漆工、伐木工等,不管多么劳累,他都每天坚持写写画画。歇气时在泥巴上写,走路时在脑子里画,晚上则在昏暗的小煤油灯下练啊练……

  在大集体年代,何小奴做油漆工也只能是晚上偷偷地做,即便这样,他还是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抄家改造。“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天我去广州买颜料,在一个名叫‘集雅斋’的书店里发现一本王羲之的帖子,当时是一块多钱,我犹豫不决,前后去了那个店子三次,最终还是没舍得买。生活所逼啊,为了生存,我只好忍痛割爱。”何小奴感叹。

  不懈拼搏,终于“红”了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思想敏锐的何小奴在汝城县城开了一家映山红工艺美术社,卖字画,给人家写门店招牌、匾额等。从此,他的字画逐渐在汝城传开,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何小奴”这个名字也渐渐有了名气。1987年,他开办了汝城县第一家广告公司,一直悉心经营,直到50多岁后交给儿子管理。

  1979年,何小奴创办了汝城县书法爱好者协会,后改为汝城县书法家协会,随后,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那时还没有湖南省书法家协会)。1983年,何小奴到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院函授学习了四年。“我的学历仅限于此,大部分都靠自学。”

  遭遇了童年的苦难,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拼搏,何小奴终于“红”了。他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作品获得了业界很多知名人士的好评:“擅五书、工榜书,尤精行草,亦染指油画,其行草结体险峻善变,点画挥让多姿,撇捺舒展大度,颇具魏碑神韵”(潘立纲语);“篆书势方意圆,骨正肉活,法谨笔灵,独悟阴阳极理”(傅京生语);“书作朴拙灵秀,重笔意力度,书风法古不泥,中和渐变,自成风貌”(唐吟方语)。他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各地大型学术研讨会,作品被全国多家名馆和多处名胜地所收藏和镌刻,成为中国知名的书画家,被当地誉为“农民书法家”。

  接踵而至的荣誉让何小奴蜚声扬名,但他一刻也没有被冲昏头脑。“我告诫后人,社会的赞扬千万不能当本钱,只能作为一种动力,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感恩社会,越老越忙

  历尽艰难心惟道,写过沧桑还听雨。如今,人到古稀,何小奴依然忙碌,但他早已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感恩社会,回报他人。他身兼数职,既是汝城何氏文化研究会的理事长,又是汝城县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我是越老越忙了。”何老笑道,“今逢盛世,我要把我们何氏的家风、家训、家族文化传承下去,教育青少年,挖掘学习先贤达人的美德故事,把家族文化与理学文化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要收集整理汝城的民俗文化,把真正的传统文化展示出来,让人们鉴别真伪,丢掉那些伪传统文化。”

  “装故事”是汝城县独特的民间文化活动,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何老介绍,以前每年表演“装故事”时,朱、何、范三个大家族互不相让、盲目竞争,很不和睦,近几年,在汝城县民俗文化研究会的协调下,三个家族统一在一起,变得团结和谐了。

  尽管饱经沧桑,但何老说:“我有今天,是汝城这块土地养育了我,培养了我,因此我要尽己所能,回报故土!”

  汝城有一句谚语:“虫子吃了的苦瓜,有一节会红。”著名的农民书法家何小奴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人生。

  “我这辈子经历太坎坷,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苦难的童年、拼搏的青中年和感恩的老年三个阶段。”何小奴如此描述过去的岁月。(文/图 刘娟丽)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精准扶贫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